Dropbox 发布在线文档应用,Quip 估值 7.5 亿美金,石墨文档将引领中国市场?

Dropbox 发布在线文档应用,Quip 估值 7.5 亿美金,石墨文档将引领中国市场?

刘老师 发表于 2017-04-18 21:44 上一篇 下一篇


2016年08月05日15:49 中国经济网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6-08-05/doc-ifxutfpf1316342.shtml

  Dropbox 发布在线文档应用,Quip 估值 7.5 亿美金,石墨文档将引领中国市场?

  等等,这个星期大家都怎么了?

  8月2日美国云计算 CRM 巨头 Salesforce 宣布收购在线文字处理应用 Quip,斥资7.5亿美金!

  第二天,8月3日Dropbox发布文档编辑应用Paper,这个市场已经热到不行!

  不禁想问,这么多年了,中国的Quip在哪里?

  同一天8月2日,中国在线协作文档产品“石墨文档”宣布Pre A 轮数千万融资及企业版产品发布,投资人阵容强大,有赶集网CEO杨浩涌、前网易移动总经理徐诗、明势资本黄明明、百度七剑客王啸、硅谷资深投资人Matt 等等知名投资人的参与。这个由一对从纽约和硅谷回来的双胞胎兄弟打造的文档产品已经在互联网创业圈引起了一点点波澜,简洁自然的设计、中国文化美学的传 达、惊艳的产品体验让很多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么一个极富设计内涵、体验一流在线文档工具是否会在中国划下浓重的一笔?

  回到我们的问题,中国版 Quip 在中国能行得通吗?

  工具类产品,没有国界的划分

  很多人会疑问,美国行的通的产品,在中国也能行么?

  先说“本土化”,本土化不代表行不通,这其实不是一类问题。本土化只是在产品方向确认之后,一些细节上的调整,让产品和服务更加贴近用户,更好 用,但市场需求是一样的。就好比 Google 做搜索,国内也需要搜索,最后百度占了上风,但市场也同样巨大。Uber 打车,国内也需要打车,最后赢家是滴滴,但市场仍然巨大,只是服务的细节、市场的策略、产品的交互有不同而已。

  本土化并不能说明,美国的产品行的通的在中国是行不通。只能说哪一家更了解中国用户,最后用户就会选择哪一家。

  那什么样的产品来到中国有可能行不通呢?-- 有关文化的。

  文化是最大的差异。比如tumblr,在美国排名前5的网站。在中国的效仿者点点网失败了。为什么?tumblr是轻博客,需要大量的原创内 容。美国人本身就是创造力最强的民族,他们的教育体系和整个环境都是为创造力而打造的。tumblr上的原创内容极其丰富。而中国的环境,整个民众群体是 缺乏内容创造的,也许少数做电影或文化工作者是富含创造力的,但是民众的创造力的差别跟美国却是天壤之别。最后点点网变成不停的从tumblr上面把内容 搬过来的形式,就这就无法再继续了。

  (当然这要说到美国注重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教育体系氛围、和整个以鼓励和实现自我的文化基础;中国以应试教育和内敛、注重权威、喜欢批评的文化氛围。话题就不展开了。这种典型的严重依赖文化的产品就是行不通的巨大风险。)

  再比如,instagram,snapchat等等。就不继续说了。

  但是工具,效率,以工作效率为导向的产品就不一样了。文化的作用太小了。所以,美国有的,中国也必然会有。

  比如word、比如uber、比如Photoshop、比如支付工具。文字处理工具,正式效率型的工具,无疑,跟文化没那么相关。这种情况,美国的巨大市场,在中国一定也会有巨大的需求。

  当然,你可能说,美国人协作习惯比中国人更好,更善于表达和分享。但这些都不是本质的区别。这个影响太小了。为了把工作做好,该要分享和协作的,是不会有太大区别的。即使有些地方有一些区别,也会越来越好。

  综上所述,工具类、效率类产品。美国出现一个巨大市场的时候,中国必然出现,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

  隐形需求,下一个巨大市场的前兆

  你可能会认为,仔细想想,在中国“云端协作”并不是刚需。很多人谈到如何使用在线文档的时候,会觉得,这类需求也还好,并没有那么刚需。嗯,听上去好像是这样,但其实这里藏了一个大大的秘密。

  有一种需求叫做隐性需求。而且一般来说,隐性需求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的打开。

  什么叫隐性需求?打个比方,就像,拿到一个产品在你面前,你不知道这个能解决什么问题,也觉得貌似不需要。但,当你真正开始用的时候,却开启了 一个全新的生活,从此你再也离不开了,而这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生活。这个奇怪的隐性需求的原因就是,你之前的生活完全被颠覆了,所以你无法去想象,那么一 开始的时候也就会觉得没有需要。但全新的方式被打开之后,真正开始使用的时候,才发现这已经是自己无法离开的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屏手机问世的iphone。问世之前,没人觉得需要,但现在就是无法离开。又比如微信,微信出来之前,没人觉得需要这么一个更方便的聊天产品,我可以用短信啊,我可以用qq啊,结果却是一个全新的生活,之前是无法想象出来的。

  有趣的是,这类隐性的需求,是市场调研看不清楚的,但背后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因为它是一个人们之前无法想象的生活方式的新的颠覆。

  综上所述,如果你觉得貌似没有这个需求,也许就符合了颠覆性产品的一个特性,就是隐性需求。

  那么,美国这个市场有多大?

  对于一个基础文字工具,涉及到人们最基础的信息处理方式的改善,市场往往会大的很难去预估,比如从电话到手机,摩托罗拉的出现,从手机到智能手机,iphone的诞生,从短信到IM,whatsapp、微信的崛起。这种基础变革的发生伴随着一个巨大的市场的开始。

  Google Docs 应该是第一家在线文档应用,2012年的数据报道,500万家企业,3亿用户,年收入超过10亿美金。在美国,特别是加州,几乎没人用Office了,所 有人都在用Google Docs。Google Docs的变革,好比是从短信向IM的变革一样,把文字信息沟通上升了一个台阶。

  所以就不难理解Quip在这个市场环境下,依然被Salesforce以7.5亿高价收购的新闻了。

  而这些新的应用背后有更大的市场,微软的Office产品线每年年收入70亿美金,占微软全年收入的1/3,是微软最大的产品线,超过5亿用户。微软也在做自我变革,所以推出了Office365。

  面对一个基础工具的变革,这个市场往往是颇具想象力的,我们有可能会像看到微信一样,看到另一个独角兽的崛起。

  这么大的市场为什么中国一直都没有类似产品出现?

  前面说了当美国出现一个巨大的市场的时候,中国必然出现。既然如此,08年Google docs出世,一直到现在,中国都没有很快出现效仿者,到底是什么原因?首先,云端实时协作文档这个事情从产品和技术角度来看非常难。一般的创业团队不容 易做到,也许会有,但对团队的实力要求是很高的。那么你会问了,为什么巨头都没有动作?有这么几个原因:

  1.BAT各种巨头一直以来,都没有to B基因。钉钉是阿里2015年在to B市场上的第一次尝试,而在之前,BAT和其他巨头都是to C市场的熟手和大玩家。他们对to C非常熟悉。但to B却是另外一套故事,从产品设计到技术研发,就跟to C市场很不同,甚至可以说,从某个维度来讲难度会更大。to B要求跟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品设计需要更了解客户,跟to C的简单产品不同,to B产品及其复杂,比如了解企业用户的需求就已经不是很简单的事情。

  2.BAT决策者受到战略方向的干扰。2015年以前,to C市场还很多机会,还未开发完。巨头决策者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to C的爆发力市场中。而to B是一个非常长线的市场,也许在2-3年内都很难看到很好的收益,这样慢跑的节奏,对于习惯于争夺有爆发力的to C市场的巨头们来说,是很容易暂时放弃的,或者不重视的,或者说先放一下。他们眼下太多需要快速占领的to C的巨大市场机会。

  3.巨头决策者做完市场调研,都觉得这个需求不刚需,短期内回报不高,投入又巨大。

  在中国,谁能成?

  在中国,这种信息类应用因为审查、安全等敏感因素,海外成熟的产品一直没能顺利进入中国,给中国巨大市场留下空白。那在中国谁能成?

  想要在中国做一个在线文档产品,去变革中国用户的文字处理应用,除了需要极其出色的技术能力,还需要丰厚的资金投入,除此之外打磨一个基础工具需要非凡的耐心和毅力。

  前两年国内团队“石墨文档”的亮相还是给人眼前一亮,作为云端协作的文字编辑产品,“石墨文档”的产品体验获得了极客公园互联网创新产品50强,这条道路看似一帆风顺,然而这个热闹的市场大门是否能够被打开?

  两日前,石墨文档Pre A轮融资,企业版产品发布。融资数千万,转型To B方向,石墨文档向市场展示了他的技术能力、产品体验,又获得了充足的资金,从设计到技术俨然一款中国版Quip。

  中国版 Quip 的故事是否会在这样一个团队上发生,也许能等来中国SaaS的春天,我们拭目以待。


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

作者
刘老师

学无止境,虚怀若谷!


文章:202
本类推荐
解读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953   
生态化学习-张立新-浙江师院
   1145   
本类热门
我要控告现代教育制度!
   1208   
生态化学习-张立新-浙江师院
   1145   
学校扼杀创造力
刘老师  2014-11-13 09:28:50
   982   
全球语是语言当中的“二进制”
   975